■第一章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、意义与方法 /1
第一节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/1
第二节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/3
■第二章 刑法的概念、性质与任务 /6
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 /6
第二节 刑法的法律性质 /7
第三节 刑法的任务 /8
■第三章 新中国刑法的产生与发展 /10
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刑事法律概述 /10
第二节 《中华人民共和网刑法》的酝酿和创制 /12
第三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的运用和修订 /14
第四节 《中华人民共和旧刑法》(1997年)的修正与完善 /16
■第四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/21
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/21
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/22
第三节 平等适川刑法原则 /24
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/25
■第五章 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/27
第一节 刑法的体系 /27
第二节 刑法的解释 /29
■第六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/34
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/34
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/39
■第七章 犯罪的概念 /43
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/43
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 /46
■第八章 犯罪构成概述 /48
第一节 书犯罪构成理论的沿革 /48
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概念 /50
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要件与结构 /52
第四节 犯罪构成的分类 /54
第五节 犯罪构成与定罪 /55
■第九章 犯罪客体 /57
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/57
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/59
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 /61
第四节 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 /62
■第十章 犯罪客观要件 /64
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/64
第二节 危害行为 /65
第三节 行为对象 /69
第四节 危害结果 /70
第五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/74
■第十一章 犯罪主体要件 /80
第一节 犯罪主体要件概述 /80
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/82
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 /87
■第十二章 犯罪主观要件 /91
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/91
第二节 犯罪故意 /93
第三节 犯罪过失 /97
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动机 /101
■第十三章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/104
第一节 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述 /104
第二节 正当防卫 /104
第三节 紧急避险 /112
第四节 意外事件 /115
第五节 其他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/116
■第十四章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形态 /120
第一节 犯罪过程中的形态概述 /120
第二节 犯罪既遂 /121
第三节 犯罪预备 /122
第四节 犯罪未遂 /123
第五节 犯罪中止 /126
■第十五章 共同犯罪 /129
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/129
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与表现形式 /130
第三节 共同犯罪一些问题的认定 /134
第四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/139
■第十六章 定罪 /145
第一节 定罪概述 /145
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、方法与步骤 /147
第三节 认识错误与定罪 /151
第四节 罪数与定罪 /155
■第十七章 刑事责任 /163
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 /163
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/166
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 /168
第四节 单位的刑事责任 /171
■第十八章 刑罚概述 /174
第一节 刑罚与刑罚权 /174
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 /176
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/178
■第十九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/182
第一节 我国的刑罚体系和种类 /182
第二节 主刑 /183
第三节 附加刑 /190
第四节 非刑罚的处理方法 /193
■第二十章 量 刑 /195
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/195
第二节 量刑方法 /197
第三节 量刑情节 /199
第四节 数罪并罚 /205
第五节 缓刑 /208
■第二十一章 刑罚的执行与消 /214
第一节 刑罚的执行 /214
第二节 减刑与假释 /217
第三节 时效和赦免 /221
■第二十二章 罪刑各论概说 /225
第一节 罪刑各论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/225
第二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 /226
第三节 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/228
第四节 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 /236
■第二十三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/240
第一节 危害圈家安全罪概述 /240
第二节 危害政权、分裂罔家犯罪 /242
第三节 叛变、叛逃犯罪 /248
第叫节 间谍、资敌犯罪 /250
■第二十四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/254
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/254
第二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/255
第三节 危害交通运输、公用设施、设备安全的犯罪 /260
第四节 实施恐怖危险活动的犯罪 /264
第五节 违反枪支、弹药、爆炸物、危险物质管理的犯罪 /267
第六节 造成重大责任事放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/273
■第二十五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/284
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/284
第二节 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罪 /286
第三节 走私罪 /295
第四节 妨害对公司、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/303
第五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/316
第六节 金融诈骗罪 /332
笫七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/339
第八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/347
第九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/354
■第二十六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、民主权利罪 /367
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、民主权利罪概述 /367
第一节 侵犯生命、身体的犯罪 /368
第三节 侵犯妇女、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 /375
第四节 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 /382
第五节 侵犯名誉的犯罪 /391
第六节 侵犯民主权利的犯罪 /393
第七节 妨害婚姻家庭权利的犯罪 /398
第八节 其他犯罪 /404
■第二十七章 侵犯财产罪 /410
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/410
第二节 夺取型犯罪 /412
第三节 窃取、骗取型犯罪 /425
第四节 侵占、挪用型犯罪 /431
第五节 毁坏、破坏型犯罪 /441
■第二十八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/445
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/445
第二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/447
第三节 妨害司法罪 /475
第四节 妨害同(边)境管理罪 /486
第五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/492
第六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/497
第七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/504
第八节 走私、贩卖、运输、制造毒品罪 /516
第九节 组织、强迫、引诱、容留、介绍卖淫罪 /525
第十节 制作、贩卖、传播淫秽物品罪 /530
■第二十九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/535
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/535
第二节 平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/536
第三节 战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/545
■第三十章 贪污贿赂罪 /549
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/549
第二节 贪污贿赂罪分述 /550
■第三十一章 渎职罪 /572
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/572
第二节 渎职罪分述 /574
■第三十二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/598
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/598
第二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分述 /600
第五版说明
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,是一种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共同作用的异质性社会,社会形态既不是纯粹传统的,也不是纯粹现代的,而是一种混合形态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,新的观念逐步被接受,优秀的传统被重拾,普适性的标准逐步被重视。但另一方面,现代化的一些不适应性逐渐显现,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激化形成新的不安全因素,同时威胁着社会的公共安全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,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碰撞愈加频繁和激烈,公共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,社会对危险的焦虑感不断被强化。刑法作为最后手段法,势必要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作出一种新的抉择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2011年2月25目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“以139票赞成、7票反对、11票弃权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(八)》”。至此,从2010年8月23曰正式提交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讨论开始,长达近半年的关于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之内容的争论画上了一个休止符。
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之所以引起激烈的讨论、争论,是因为这是1997年以来修改最重大的一次。说其重大,是因为:首先,其修改条文最多。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戴玉忠告诉记者:“此次刑法修改的规模最大,相当于前七次修改的总和,一共修改了50个条款,涉及49个问题。”其次,此次修改的内容开始涉足众多的刑法总则领域。戴玉忠表示:“总则涉及的都是刑法的基本问题,此次修改的主要是其中的刑罚制度部分,修改了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后改判有期徒刑,75周岁老人一般案件免除死刑,未成年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等19个问题。”再次,这一修正案取消了包括盗窃罪在内的13个罪名的死刑。郎胜说:“这13个罪名的死刑,主要是经济性、非暴力犯罪,占我国刑法死刑19%多,将近1/5。应该说……我们迈出的步子是很大的。”对75周岁犯罪的死刑也作出了极大限制。最后,增设了危险驾驶罪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罪名。
这些修正具有十分重大的法治意义和社会意义。其既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为立法的一种体现,同时也是对“生刑过轻、死刑过重”现象进行修复的尝试。既是进一步重视刑法地位的结果,同时也有弥补刑法应对社会变化不足的努力。
自1997年刑法生效14年间,共颁行1个单行刑法和8个《刑法修正案》,平均1年半左右1次修正,涉及的条文数量也屡上新高。根据编者的统计,14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或增加条(款、项)的方式对刑法分则75个条文进行了修正,约占刑法典全部条文的16.5%,占分则条文总数的21%。也正是因此,修正的方式存在一些争议。但无论如何,刑法的修正可以说为刑法带来了新的变化,及时对新的内容进行领会和掌握对于修习刑法之人应该说是必需的。这也是我们对本教科书进行最新修订的一个缘由。
本次修订由苏惠渔教授、孙万怀教授合作完成。
编 者
2011年5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