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法制日报社指导,法治周末报社推出的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在岁末年初出炉。《法制日报》和《法治周末》2015年1月13日同期发布了此榜单,我社出版的陈弘毅先生的《宪法学的世界》入选在列,获得殊荣。这份法治图书榜单是由付子堂、季卫东、孙笑侠、邓子滨、童之伟、刘星、朱伟一、张永和、高全喜、周大伟等15位法学教授和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先生从2014年出版的法治图书中投票和评审产生的。
《法治周末》书评人林海如是说道:
“宪法时刻是这样的时刻:出现了与一般日常政治生活不同的……重大宪法性问题的讨论,并就关于这些问题的宪法性规范达成了共识……于是有关的宪法性规范被纳入了宪政秩序之中。”陈弘毅在《宪法学的世界》中这样写道。“宪法时刻”意味着国家秩序建构的重大瞬间。
在陈弘毅的《宪法学的世界》一书中,他提出了这样的困惑,被儒家传统长期浸润的华人到底能不能拥有真正的法治?可以说,他将难题又推回到了许章润、王人博他们面前——汉语法学也必须寻找对今日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。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,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,那些曾经长期支撑这个国家的儒家文化传统,确保绝不会是宪法的敌人、法治的障碍,并且要帮助其更深层次地融入今天的宪法与法治之中,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宪法特有的传统。
回到那个被无数次提起的问题,什么才是中国法学的贡献?如果说第一步努力,是将西方法学引进来,实现与西方法学的对话和接轨;第二步或许是以中国的实践来实现法治的本土化;第三步,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,完成法律话语对于文化传统、固有范式、生活积习的改造,进一步形成人们对于一个理想的法治秩序的预期和共识——在这个阶段,前文所述的“宪法时刻”或许将能够出现。
最后,人们可以用习以为常的、中国化的法学话语,来看待公共事件;用传达了共识的宪法机制,来审视新出台的法律法规,来救济那些无处申冤的人群。到那个时候,或许我们将可以说,中国的宪法、法律和法学已经成为与传统完美结合,与国情互相促进的典范——当然,这个时刻的到来不会那么容易,需要无数习惯的养成和对固有习惯的超越。
图书榜评委会评语如下:
陈弘毅的《宪法学的世界》描述的不是普通的法律事件,而是国家秩序重构的重大瞬间。古语曰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,如果普通法学关注的是更为琐碎日常、稳定不变的“道”,那么宪法学关注的则应当是更为全局和里程碑意义的“天”——更为宏大、难以把握,同时也更为重要、影响深远。
如果说有关宪法时刻和历史路口的描述,是《宪法学的世界》对于时间的揣度,那么对于东方和西方的宪法土壤的甄别,或许可以被视为对空间差异的探索。陈弘毅在书中,对于儒家文化与宪法的关系,饶有兴味地进行了一番探究。作者的结论如何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其观察宪法及其“本土资源”的视角。这种视角有助于让我们在借鉴世界“通行”宪制规则时,多一分思考和审慎。
“学精于勤,术在专攻。”做学问很难,做一本好书也不易,但是我们力当困知勉行,在学术著作上有所作为,为法治建设贡献出版力量。
陈弘毅 香港大学法学学士,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,1984年起任教于香港大学法律系,1993年起任香港大学法律系教授,并兼任香港大学法律系主任(1993~1996年)及香港大学法学院院长(1996~2002年)。现任香港大学法学院陈氏基金宪法学教授,并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(1997年至今),香港太平绅士,中国人民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山大学客座教授。近年的著作包括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导论》(英文版)、《法治、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》、《法理学的世界》、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轨迹》等书。 |
附录:
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
《汉语法学论纲》(许章润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)
《你的权利从哪里来?》([美]艾伦·德肖维茨著,黄煜文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)
《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》(韩大元著,法律出版社2014年9月版)
《公共舆论的力量: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》([英]A.V.戴雪著,戴鹏飞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)
《正义的成本:当法律遇上经济学》(熊秉元著,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版)
《民主是可能的吗?:新型政治辩论的诸原则》([美]罗纳德·德沃金著,鲁楠王淇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)
《死刑的温度》(刘仁文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年9月版)
《明镜高悬: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》(徐忠明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)
《宪法学的世界》(陈弘毅著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)
《法的中国性》(王人博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)
*更多关于“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”的相关信息请看《法制日报》官网:http://epaper.legaldaily.com.cn/fzrb/content/20150113/Page11ZB.htm